华夏城乡文化书画研究院欢迎您!!!
设为首页 注册会员 将军书画组委会
010-63347302

罗云:虔诚执著的艺术朝圣者

发布时间:2012-05-09   浏览量:1218

谢坚秘书长与著名画家罗云先生(左)合影

  

罗云作品《从悲壮走向豪迈》  650cm X 240cm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那既有山川俊美的自然风貌,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南方山水蕴藉而萦纡,人生其间得气之正者,为温润和雅……山水养人,才情涵蕴其间。"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名人文豪竞相辈出。画家罗云就是出生在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汲取巴蜀之灵气,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真理,"深入生活,感悟自然,寻找和发现自然的美"成为他创作的理念。他用敏锐的目光审视艺术文化内涵,用心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绘制出寓意生动、雅俗共赏的佳作。

  纵观画家罗云的作品,画面中流露出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富于热情、充满生命色彩的艺术精神。他将世间的"情"流溢于智慧中,将人间的"美"定格在画卷里。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绘制难度最高的无疑是人物画。因为人向来都是社会中最复杂、最善变的角色,而美术作品则要通过瞬间的视觉形象来表达其中蕴含的思想情绪,并将实在、深刻的思想内容直接传达给观者。这就要求画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表现技法,要潜心观察和探索,因为艺术是没有捷径的。罗云选择人物画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就犹如将自己置于一种需要不断逾越的挑战之中。或许正是因为他性格深处有一种应对挑战的渴望,所以他才能在这条荆棘密布但风光无限的艺术征程中,迎难而上,创造辉煌。

  西藏,因其地理上的高远、雄伟壮丽,文化上的神秘、多姿多彩,民俗上的古朴、纯净率真,受到无数人的青睐,也形成了罗云魂牵梦萦的"西藏情结"。据悉,1938年,日寇野蛮东侵,许多高等学校、文化机构以及大批文化人纷纷西迁,文化中心随之西移。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内地画家只身前往西康写生成为可能,藏族题材由此进入美术家的视野。吴作人、张大千、叶浅予等分赴青藏高原写生,开启了藏族聚居区写生的先河。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藏族题材创作宛若一朵奇葩,常开不谢。

  罗云曾数次不辞劳苦地踏上那片神秘、苍茫、广袤的神圣之地,整理和研究藏文化,通过中原文化、现代文化与藏文化之间的对话,以艺术形式彰显那里多姿的文化特点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反思。在藏区,金碧辉煌的庙宇、随处可见的玛尼堆、迎风飘荡的经幡、满身挂饰的盛装姑娘……都成为罗云锁定的对象。在罗云创作的"藏民系列"之一《康巴汉子》中,一张历尽沧桑的脸庞,一双充满期盼、透视人生的眼,立体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让人们观有所思;《悠悠岁月》里,每一个人物的细节都表现得真实、生动,老阿妈厚实而满是老茧的大手记录了悠悠的往昔岁月;《飘动的经幡》、《童年的欢笑》、《心向圣地》等作品中,所绘人物的笑容真切地感染了观者,充分地展现了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藏族同胞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的力量和尊严、心灵的智慧和豁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此种境界,同样适用于藏族题材人物画创作之中。罗云在传统人物画之中提炼出自己的艺术特征,结合写实的造型手段,通过精神世界地营造,并刻意摹真人物的面部表情,这些看似简单的表现手法充分显示了画家罗云的聪颖过人之处。他的作品通过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地有机融合,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更为纯粹的艺术旨趣。他在对藏区人民形象地积累、思想地沉淀、精神地升华和对时代脚步地捕捉中,完成了一件件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在《不变的信仰》中,老阿妈手执转经筒奔走在朝圣的路上,岁月的风刀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她坚毅的目光中注满了虔诚;《朝拜拉卜楞》、《心随天籁》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宗教气氛给人以灵魂的震撼与洗礼。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罗云长期对藏民族及藏区生活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传达了人物画家对生活、对现实的无比热爱。

  2011年,在中央外宣办指导,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省委宣传部主办,193家中央和地方网站共同承办的"我与地震灾区"、"难忘的记忆"网络作品大型征集活动中,罗云的作品《从悲壮走向豪迈》荣获全国金奖。罗云说:"出精品的过程,其实是很艰苦的过程。但长期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让我有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在这幅长6。5米、高2。4米的纪念碑式史诗长卷上,直观准确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缔造和谐盛世这个主题。68名各族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者眼前。画面上每个人物的服饰、表情、眼神等,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笑容都传递出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从悲壮走向豪迈》尽管是国画,但他打破了传统的中国笔墨规律,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西画的绘画风格,使得其中造型有了油画的质感,展现出了浑厚、大气和苍茫之势。罗云与他所描写的人们不存在思想或心理状态上的高下等级,而仅仅是一种"近距离"地描绘。正因为他以现实主义的眼光观察体验周围的世界,紧紧地贴近生活,所以才能够创造出真实感人、震撼人心的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

  梅花之美,在于她独具风骚,引领春色;在于她清纯脱俗,飘逸出尘;在于她坚忍卓绝,傲岸风骨。以梅花作为绘画题材,有史载始于南北朝,至宋僧仲仁方盛。宋代时出现的《梅谱》,标志着中国画家画梅从理论到技法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元朝的王冕到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画梅者无不为梅花蕴含的民族文化,象征的民族精神所感动,画梅、赏梅已经成为民族的审美情趣之一。

  罗云笃嗜画梅,并对画史诸派品藻解析,着意研习。他经常在不同的天气观察梅花,并将它萌芽直至盛开、枯萎的各种形态和生长规律都默记在心,然后通过笔墨绘于纸上。他画梅,而梅花的精神品质,反过来又是激励他不懈追求的动力。他的笔法在不断地揣摩与练习中,变得精练老道,构图繁简有序。他将梅花虬枝盘节,苍劲挺拔、刚柔相济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现出梅花素洁高雅的古典美和诗意美,这也充分展现岀罗云的美学追求及哲学思考。

  罗云的梅画笔墨洒脱,气韵不凡,透彻地表现出了梅花坚毅不拔的精神,给人以生机盎然、耳目一新、蓬勃向上的美感和力量。看他的《报春图》,黝黑的虬枝上跳动着艳红的音符,梅花顶风抗寒怒放着,让人感受到了"铁骨喷香,虬枝舞龙"的艺术意境;《山村红梅》中,他采用留白的方式,打破了通俗化、程式化的构图形式,整幅画面纯净自然、明亮清雅,田园意味浓郁;在《松鹤呈祥》中,罗云在构思布局上则讲究动植物形象的群体感,将梅、松、鹤等主体有序地呈于画中,使画面立体丰满,寓意深远。王冕那种"朵朵花开淡墨痕"、"人与梅花一样清"的心绪,李方膺那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的意境,齐白石"蒙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的痴迷,都在罗云的梅画中一一呈现出来。

  罗云的画以艺术构思统帅笔墨,透着哲理、感情与思想,像一本书,需要人们细细地品味。除了人物画、梅画,罗云还专注于驴画。记得黄胄先生画驴时曾题"其形蹇陋,其质憨,那得媚骨声呢喃,负重粗粝蹒跚路,引吭啸傲天地间"。罗云亦十分欣赏毛驴那种"粗粝不厌、高栖不攀、坎坷其途、任重道远"的精神,并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紧紧抓住"写生"这一重要环节,坚持与驴为伍、与驴为友、以驴为师,将毛驴的肌肉、骨骼、习性、成长过程和各种姿态铭记于心。他用墨或浓或淡,或干或湿,线面结合,充分展现毛驴的质感,画面黑白对比,浓淡相宜,出神入化,在细微处将"毛驴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罗云笔下的毛驴神态灵动、乖巧活泼、气韵如生。娴熟的笔墨、生动的造型、错落有致的布局,显示了他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不凡的艺术功力。在他的作品《丰收的喜悦》中,毛驴身上驮着沉甸甸的果实,维吾尔族青年们在载歌载舞中传递丰收的喜悦,这种欢乐的气氛触动了观者的心;《赶集》图中,分散的驴群让画面由近及远充满了层次感,在人物服饰上,采用亮眼的色彩吸引观者注意到这次赶集的另一主角,整个画面自然而又和谐;《牧归图》、《百驴图长卷》、《草原风情》、《放驴图》等作品中,毛驴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动作神情,有的互相依偎,有的嬉戏逗闹,有的昂首向前。罗云借驴抒怀,任笔墨泼舞,偶尔亦有民谣中所述的"别人乘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首担柴汉,心里乐滋滋"的悠然心态。这些作品不仅寄寓着一位当代实力派画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流淌,也展现了画家对真善美追求的心迹。

  对绘画艺术有着虔诚信念的罗云,不懈追求着艺术精神的升华。在他看来,艺术不是思想图解和社会变革的工具,亦不是靠做秀制作出来的摆设品,而是生活本身,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身处于自然环境恶劣的藏族兄弟,还是与驴同乐的少数民族同胞,亦或是生气盎然的梅花,无不彰显着他对生活、对艺术乐观追求的心态。我想这就是罗云,一位虔诚执著的艺术朝圣者。     文/ 谢 坚

 

        

罗云简介

  罗云1964年生于四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巴蜀画派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翰墨缘书画院北京朝阳区分院院长、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现定居北京。
 
1991年参加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建党70周年全国百人名家笔会”; 1992年参加“首届中国油画——静物展”获优秀奖;2011年国画作品《从悲壮走向豪迈》获全国美术金奖;作品参加2001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全国水墨大展;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参加荣宝斋在北京、山东等地主办的当代艺术名家书画展;2007年、2008年、2010年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当代书画名家展。先后在山东威海、济南、临沂以及安徽、江苏等地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被《中国书画》评为“最具升值潜力艺术家”;2010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人物画家之一”。
 
作品刊载于《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画名家宝鉴集》、《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名匠集》、《2000年中韩书法交流展》、《大家风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艺术报》、《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美术报》、《荣宝斋》、《中国书画》、《艺术市场》、《西南航空》、《巴蜀画派》、《中华美术》、《2005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等报刊及画册。
 
  出版有《罗云人物画集》、《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罗云人物画集》、《中国当代实力派人物画名家——罗云水墨人物画集》、《中国名画家——罗云》、《罗云百驴图》、《罗云水墨毛驴》、《名家扇面——罗云花鸟扇面精品》、《中国名家画谱——罗云写意梅花作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罗云梅花作品精选》、《罗云写意梅花》以及《中国当代美术家罗云》专题邮票一套。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荣宝斋等多家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其艺术成就被国内多家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报道。

 

版权所有:华夏城乡文化书画研究院 京ICP备11007916号-4 技术支持:平东信息
地 址:北京市丰台区程庄路16号院热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