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尽显华夏国粹—记书法家刘兴红
发布时间:2011-03-02 浏览量:1398
福如东海
刘兴红,华夏城乡文化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医副教授,浏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浏阳市楹联协会理事,浏阳市戏曲协会理事。
从小爱好文学、诗词歌赋、书法、京剧。尤其在书法方面临碑写帖多年,具备较深功底,在著名书法家黄军胜、王超尘、杨炳南、邓先成等指导下博采众长,形成个人风格和个性,其隶书书写笔意兼有篆隶、行草。结体稳健、方圆互济、笔意遒劲、气韵凝重、苍健沉 雄、高古朴拙、险奇俊逸。其行书亦颇具风采,深受欢迎,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大赛上获奖。其楹联、诗词、文学作品、京剧唱腔均受好评和赞扬。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脸谱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要求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纵观书法艺术的本质,与京剧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刘兴红先生从小便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在工作、学习之余,时常与票友们切磋技艺。刘兴红先生对诗词歌赋也是喜爱至极,因为诗词歌赋注重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感情。刘兴红先生将京剧、诗词歌赋中所特有的韵律、意境、内涵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与书法融为一体。他在继承传统汲取营养同时,不仅特别注重溶合现今时代的气息,还注重民间文化内涵的滋养。所有的这些,致使刘兴红先生的书法作品中不经意之间显露出了华夏文明多种艺术的元素。
书家自成一体的艺术风格,绝非三年五载可以获得的。刘兴红先生持之以恒地坚守着对书法的那份虔诚。他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特别喜好临碑写帖,并坚持不懈地"漫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灵石",他把大自然中瞬息多样的天籁物象当成是书法大师的精品妙构,从古今名家名贴中采撷英萃,吸取精髓,沉浸在前人浩瀚如海的墨迹大观中,去寻觅、陶冶,探索书法的真谛。他每临一字,不仅追求形似,而且认真揣摩力争神似,但他学古而不泥古,在艰辛的跋涉中独辟蹊径。他隶书书写笔意兼有篆隶、行草,结体稳健、方圆互济、笔意遒劲、气韵凝重、苍健沉雄、高古朴拙、险奇俊逸。在著名书法家黄军胜、王超尘、杨炳南、邓先成等指导下,刘兴红先生的书法得到更多、更大的突破,逐渐积淀成就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著名书画家张济海先生说,字内功和字外功修养十分重要,它决定着一个人是"书家"、"书匠"还是"野狐禅"。确实如此,没有字内功的悉心研练,就进入不了书法的殿堂,就是"野狐禅";没有字外功的修养,就不能写出高格调书法作品,只能是"书匠";只有二者兼备并达到一定高度,方可称为"书家"。 刘兴红的书法艺术在其长期的字内字外功夫的修炼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说:"一点所失,若美人失一目。一画之失,如壮士失一肱。不可不慎"。刘兴红先生深得其解。他在创作书法作品之前都会对每个字的结构进行细致的解析,以使其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一席长案,一砚香墨,一纸净宣。热爱文学的刘兴红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喜欢书写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章,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坦荡的情怀。笔墨浓淡相溶、飘洒流畅、刚柔相济,枯笔厚劲有力。无论是他挥毫泼墨唐代杜牧的《清明》、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抒情诗句,还是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等豪放词句,他总是努力让自己的情感通过翰墨的痕迹凝聚在宣纸上,使作品的内涵和书法的表现形式相统一,达到一种和谐美。
刘兴红先生现为华夏城乡文化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浏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浏阳市楹联协会理事、浏阳市戏曲协会理事。他曾应邀参加了"第二届'民族情'全国书画艺术大赛"、"纪念谭嗣同殉难11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王震故居纪念馆征集书画作品活动"、"首届'人文杯'(滕王阁篇)全国书画诗联大赛"、"中国·芮城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作品展"等活动,毫不吝啬的将自己多年来潜心于书法创作和书法研究的成就与大家分享,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很高的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书法评论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在自己岗亭上,为书法艺术事业进一步的蓬勃供给了很有利的汗青前提。(文/杨文校)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