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芦雁话情趣--清代画家边寿民
发布时间:2011-03-02 浏览量:1264
苇汀翔集图
边寿民(1684-1752年)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工诗词,为当地"曲江十子"之一,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一卷。能书善画,所绘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画意粗豪、苍浑,雁之飞鸣、潜动、食宿,曲尽其态,并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遒劲。间作山水,鳞介之屑亦有意趣。其对芦雁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与芦雁有关的画作堪称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代表。传世芦雁作品形式众多,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及《芦雁图》手卷等。
边寿民笔下芦雁,景物相宜,墨彩交融,形神兼备。其在雁的喙间、足部略施赭黄,使墨彩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他力求以挥洒、渲染、点垛等笔法与水、墨、色"三元素"有机结合,表现几枝芦苇、数丛水草、半陂浅渚、一片沙汀……在这荒凉、静谧、幽深的水乡泽国,凫雁以不同姿态和形貌跃然纸上,而隽永情态和韵味则与人魂魄相契。边寿民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面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
欲将自己的人生以实际行动寄托于鸿雁,边寿民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了苇间书屋。此书屋位于淮安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四面环水,芦苇丛生,人迹罕至,却有往来雁群停留栖息。尤其秋季,秋水澄碧,芦花冷白,蓼花透红;有屋数楹,还有专供绘画的小亭,专设窗户,观察鸿雁的生活情态,得造化神机。创用泼墨法绘画鸿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鸿雁的千姿百态,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以致人称"边芦雁"。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对苇间书屋,先后有6位画家为之绘制《苇间书屋图》,50位文士为之题咏。金农调侃说:"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郑板桥在《淮阴边寿民芦间书屋》中写道:"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一水明霞静楼阁。夜寒星斗垂微茫,西风入帐摇烛光;隔岸微闻寒犬吠,几拈吟髭更漏长"。雍正七年(1729年),他的《瓶梅图》震惊画坛,一时名流过淮成造访之。曾有4幅作品被雍正帝收藏。
边寿民具有典型的"在野"文人画审美观念,又与下层平民有较多接触,作品中自然混合着"高雅"和"通俗"双重因素,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其画风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泼墨写意,多用于画芦雁;另一类是干笔淡墨勾皴,多用于画杂物。
秦祖咏在《桐阴论画》三编卷上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汇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又称"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后来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间居士大意"。边寿民的绘画艺术对晚清海上画派和近现代写意花鸟画艺术的创新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