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晚年佳作《竹石鸳鸯》赏析
发布时间:2010-12-09 浏览量:1033
水墨纸本 立轴
1705 年作
款识:乙酉春日写,八大山人。
钤印:八大山人(白) 何园(朱) 真赏(朱)
鉴藏印:马登瀛印(白) 海峤所藏(朱) 南海陈仙洲藏(朱)
出版:
1.《 神州国光集》第十五集,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民国年间珂罗版印制。
2.《 南画大成》第六卷105,昭和十年(1935 年),日本兴文社出版
3.《 八大山人全集》,1979 年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出版。
4.《 八大山人书画集》第二集280,1983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5.《艺术家》总第143 号183,1987 年第四期。
6. 王方宇《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载《八大山人研究》,1988 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7.《 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活与艺术》,王方宇、班宗华编,耶鲁大学出版社,1990 年。
8.《 八大山人书画编年图目》上卷204,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
9.《 历代名画大观·花鸟人物轴》174,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
说明:马登瀛、陈仙洲旧藏
清初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在江西南昌有一处名曰“寤歌草堂”的地方,住着一位面容微赭、丰下而少髭的老者,他已年逾古稀,看上去虽然饱经风霜,但神色自若,偶然兴会之际,即把酒吟诗、铺毫染翰。一天,友人往访,即景生情,便提笔写道:“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这首五言所吟咏的主人,就是当时一般读书负节之士都为之景慕的明朝没落王孙——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为明南昌宁献王朱权九世孙。当1644年清军入关、定鼎中原之际,朱耷即擕家避居于南昌城西40里开外的新建县洪崖山。顺治五年(1648),削发为僧;又五年,于进贤介冈灯社正式拜曹洞宗释弘敏为师,栖隐禅林近叁十年。康熙十九年(1680)55岁,忽发癫狂,裂服还俗。病愈后蓄发谋妻,清贫自守,卖画为生。惜其晚境凄凉,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后临终时,惟有一嗣孙在侧。目前学界根据流传的作品,习惯将山人的书画创作分为早(34-56)、中(56-66)、晚(66-80)叁个时期。前面两个阶段,风格狂放野逸;晚年,特别是70岁以后,由于生活渐趋平淡,风格转向深涵蕴藉。我们看到,这位经历了家国之痛、阅尽了人生沧桑,从曾经的天潢贵胄到随时都有身家性命之虞的歧路王孙,在颠沛流离中遭遇的种种苦劫和世间无常,在这一阶段似乎在书画的挥洒中得到了超越,达到了心境的圆融。我们这里将要讨论的《竹石鸳鸯》,就是晚期这一风格的代表之作。
该图为立轴中堂,阔65,高约120,以墨笔作于明代灰纸之上。款题乙酉春日写。八大山人。下钤“八大山人(白)”、“何园(朱)”;又钤“真赏(朱)”于是右下角。构图取对角倚斜之势,上留天头,下着斜坡,画两鸳鸯依偎于巨石之上;右上危壁兀立,上平下斜,有芙蓉扎根壁上,旁见侧出,偃仰敷荣;实景相对之间留空,恍若有万顷碧波,极目难测。分章布白,巧妙取势,咫尺之间,意象萧远。
此作之妙,尤在笔墨。八大在70岁前后,书画用笔由方转圆,从务追险绝归于平正深厚之上来。在书法上,他舍弃了过往追求欧阳询、黄山谷、董其昌等各家风格及病癫后的狂纵行草,更深溯于蕴藉含蓄的魏晋风格。并且,根据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临于康熙叁十叁年(1694)的《石鼓文》及《禹王碑》,我们发现他对篆书笔法亦有深厚的研习。而在绘画上,他把书法用笔融入到物象的塑造之中,中锋行笔,浑厚苍雅。尤其在他的花鸟画创作上,把明代由沈周开创的意笔传统推向了极致。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以起伏变化的运笔勾勒坡石轮廓,枯湿并用,线条圆转而带篆意;树叶叶面先以淡墨点出,再以浓墨写出筋脉,花朵则直接以笔勾出;禽鸟点染并用,无刻画之迹。地坡着草,浓淡相间,疏密有致;最后施以浓墨点苔,提醒画面,或圆或尖,或乱或整。整幅画作,用笔可谓纵之横之,无不如意,含蓄蕴藉,毫无笔仗锋芒之嫌;用墨则浓、淡、枯、湿、干、焦相互生发,层次丰富,有“墨分五色”之妙。八大山人在隐居的生活中,曾以“灌园”为号,他对自然中的花草禽鱼皆有深厚的观察;特别重要的是,他常常凭藉这些丰富的题材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隐喻自己的气节立场。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不拘于形式,而以逸笔遗貌取神,生机活泼,真所谓“笔才一二,象已应焉。”他所表现的鸳鸯,我们似乎是在寂寥冷隽的世界中感到了一丝丝温情,这或许就是历经沧桑的老人冲淡平静的幽怀。与他同时之人在为他作传中称,即使处在桑榆晚景之际,八大山人犹然精神不减,染翰不辍,这幅作品正好印证了这一事实。
八大山人在写意花卉上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从这张《竹石鸳鸯》略窥一般。从风格史的角度,八大山人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影响之大,对于清代以来以至于近代大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的写意绘画传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明代鉴赏家王世贞曾谓:“胜国以来写花草者无如吾吴郡,而吴郡自沈启南之后无如陈道复、陆叔平,然道复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云云;假使王世贞晚生一百余年,则必当曰:“考山人之出处,老境弥高;观山人之花鸟,亦真亦妙”。在画幅的右下角,有两方收藏印。一为民国高官马步瀛(1890~1978),一为近代着名实业家陈仙洲(1864~1951年)。自民国时的《神州国光》画册至近年出版的各种关于八大的画集,皆多有刊印,得到了学界的广泛重视,可见实属难得之物。当然,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即是这幅作品作成的时间恰在山人终年之春,而当年八月后,山人即以觏疾而逝;所以对于研究八大风格的变化,这幅作品可以说是一件标志性的作品。来源:雅昌艺术网